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醫療品質雜誌

2011-01-15
回上一頁

醫療品質雜誌-第5卷第1期(售罄絕版)

醫療品質雜誌-第5卷第1期
05
01
出刊日期 2011-01-15
單價 199
庫存狀態 售罄絕版

單元

主題

摘錄內容

特別企劃

醫療照護關懷計畫之源起與推動

  近來,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有1名醫師過勞猝死,1名醫師在工作時昏倒、急救3天才挽回生命,引發各界對醫師工作負擔過重的討論。事實上,醫護人員的工作繁重與壓力過大的問題,存在已久,但隨著健保實施、醫療糾紛日益增加,醫護人員所受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大。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董事長謝博生早已看到了個問題,更對醫護人員在這種壓力下,由於未能做好因應與調適,產生「心力耗竭」(burnout)、生病、離職的現象,感到憂心忡忡,因此,發起醫療照護關懷計畫,並邀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李明濱擔任計畫主持人。

        這項計畫的核心宗旨,是希望在醫療機構內部建立關心醫護人員的制度和文化,設計優良的內部運作系統,促使工作環境更為安全,營造醫療機構各部門各階層主管與第一線醫護人員相互關懷的支持性環境,並藉由醫療機構成員的自我關懷、相互關懷及醫病關懷,全方位提升機構整體的醫療品質與安全。

焦點話題

過敏人口在攀升中嗎?談環境VS.過敏

        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是三種最常見的過敏疾病。根據一份今年發表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2000-2007年之間,臺灣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分別為11.9%、26.3%、及6.7%;而年齡小於20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的氣喘、鼻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更高,分別為15.7%、37.8%、及9.6%[1]。比較近幾年與先前過敏盛行率研究可以發現,臺灣的兒童受過敏疾病困擾的比例有倍數增加的趨勢;這樣的現象不只發生在臺灣,全世界各地除了已開發國家某些過敏性疾病達到高原值呈現穩定比例外,許多開發中國家的過敏疾病盛行率也跟臺灣一樣呈現倍數的增加。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一直是世界各國很多研究學者頭痛的問題,到底是環境、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還是什麼因素的影響呢?請看以下的分析。

衛生醫療政策

《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實現母嬰親善社會理想

        為提高生育率、促進「臺灣之子」的健康,近年政府、醫界乃至一般民眾都積極倡議、支持婦女以母乳餵養寶寶,努力打造「母嬰親善」社會,並在2010年11月24日由總統公布施行《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雖說是項支持媽媽們餵哺母乳的法條,只是母親在公共場合餵哺飢餓的小寶貝,原本是「想當然爾」的事情,卻要透過官方立法程式保障,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件有些可笑、匪夷所思而且有些浪費國家資源的事;但訪問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追溯立法源起,終於體會其中所包涵的無奈與不得不為的苦衷。

         邱局長表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之所以存在的源頭,要重回到2005年。當時臺灣發生一件令人嘩嘫的事件:5名帶著嬰兒的媽媽前往臺北故事館參觀,因為寶寶餓了、哭鬧,有媽媽即在現場寬衣解帶、餵寶寶喝母奶,卻被工作人員以「有遊客反映當場袒胸餵奶有礙觀瞻」為由,「請」到館外的後走廊。天生賦予母親的哺乳權,居然被視為不雅舉動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後,立刻在社會上掀起熱烈討論,不僅引發大批媽媽們的不滿,在臺北故事館外集體寬衣餵寶寶喝奶,也促使國民健康局(以下簡稱國健局)草擬《全國公共場所哺育條例》,經過立委們的討論,終於在2010年底實施。

感染管制專欄

人口密集機構群突發事件處理原則 – 以消化道感染群聚事件為例

  人口密集機構包括:醫院、安養機構、學校、軍隊,和其他機關團體等,其內成員經常因為各種形式的接觸(空氣、飛沫、共同來源,和直接與間接接觸等) 較一般家庭內的感染更為迅速與影響層面更廣(感染人數與範圍)[1,2]。近二十年來由於認知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早期監測系統的建立與運作、檢驗方法(特別為分子生物流行病學等),和列為國家重要政策等因素,加上人口密集機構的大量設置以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在上述機構偵測與通報群突發的次數與鑑定致病病源的陽

性率均較先前大為增加。消化道感染的致病菌種除吾人所熟悉的細菌如:傷寒(typhoidfever)、副傷寒(paratyphoid fever),和桿菌性痢疾(shigellosis)外[3],近年病毒性感染如:諾羅病毒(norovirus)、輪狀病毒(rotavirus),和星狀病毒(astrovirus)亦造成家庭與大規模的人口密集機構群突發感染 [4]。感染來源除共同來源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染亦是重要的原因[5,6]。在此藉由某精神科專科醫院於2008年2至3月間,發生由諾羅病毒引起的消化道群突發案例,介紹如何以感染控制的專業能力,進行快速有效的疫情調查與持續監測、人員與環境的採檢、施行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和群聚事件的通報與人力物力資源分配作一完整的介紹。此事件凸顯因應之執行方法包括:早期監測、檢體採檢與運送流程、疫情調查與有症狀病人的隔離措施、法定報告傳染病與群聚事件通報,和後續疫情追蹤等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評鑑專欄

醫院評鑑基準2011年版之革新方向與初步成果

        醫院評鑑制度的革新,緣起於2008年5月醫策會謝博生董事長在醫療品質雜誌所發表之「醫院評鑑制度在下階段的推展:促使我國醫療品質邁向國際水準」[1],謝董事長於該篇文章指出2007年全面施行之新制醫院評鑑,最重要的意義是將過去以結構面為重點的評鑑,轉變為朝向重視過程面及結果面的評鑑,然而採A、B、C、D、E5級的評量標準,衍生出「標準答案」思維,加上追求「特優或優等」的評鑑結果,導致醫院透過大量繁瑣的文書作業,來追求「A級」,已非原先設計制度時之本意。為了讓醫院能將多數資源回歸於臨床照護與經營管理,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服務與跨領域團隊醫療照護,醫策會提出了醫院評鑑制度之革新規劃[2],包含:醫院評鑑基準之革新、評鑑委員評量方式與訓練之革新,以及醫院評鑑持續性監測系統之建構。醫院評鑑基準導引醫院執行方向,如何導引醫院工作人員能將評鑑基準中所提示「以病人為中心」之精神融入日常醫療照護工作中,並表現在病人照護的過程與成果上,追求更好的品質,即為醫院評鑑基準革新之主要目標。

病人安全

手術安全把關參訪50家醫院初探

         手術安全是現今與未來醫品病安的重點項目之一。而手術安全查檢表的建立與落實執行是達成目標重要的手段,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提出手術安全查檢表,醫策會將其中內涵,並依本國文化與習慣上的差異進行細部內容的修改,增加可行性以減少將來在執行上的阻力,期達到普遍推行的目標。為達此目標,醫策會組成專案小組針對國內不同區域與層級50家醫院,根據其意願進行訪查,瞭解各醫院在推動手術安全與查檢表建立與執行的現況,以及可能的困難,作為未來規劃相關措施(如:教學訓練、建立工具箱)時的參考。本研究根據查檢表中在各查檢點把關的執行細節,以及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瞭解,所得資料對於未來的規劃亦有相當參考價值。

性別與健康

職場性騷擾與醫療糾紛案例的性別意識

         自政府2 0 0 5 年宣示推動「性別主流化」,督促政府各部門陸續推廣此一概念以來,行政院衛生署從2006年開始推動性別主流實施計畫,執行方式包括:舉辦性別意識課程、成立性別平等委員會、執行性別統計分析(如:避孕與人工流產比例)、制定具性別意識的健康政策,提升女性身體及性自主權,避免性病及非自主的懷孕,而且健保決策及資源分配也考慮性別平衡;繼之,2007年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明定基本課程中的「倫理與法律課程」至少需要2小時的性別相關議題,性別議題儼然成為醫學界關心的議題之一。

  在醫療職場上,性別議題極其繁多,基本上可從下列面向觀察, 包括: 醫療體系(如:法規或政策是否合理)、醫療機構與環境(如:公廁、生產哺乳、乳房檢查等環境設計)、醫事人員(如:醫療性別分工是否合理、男女醫師對病人的影響、職場性騷擾)、醫病關係(如:性別差異或意識對病人同意的影響、生育自主權、智障兒停止生育力)、以及病人家屬(如:家庭暴力、青少年懷孕)等,礙於篇幅限制,本文將以「職場性騷擾」與「醫療糾紛案例的性別意識」,探討臨床工作常見的性別議題。

附件下載

第5卷第1期-目錄

延伸閱讀

回頁首